概要:。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 解的情况)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老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 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 案,教师解读替代
市级赛课二等奖《搭石》课堂实录,http://www.jdxx5.com一、激情引导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老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 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 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 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学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么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 么?
学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老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么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 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老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 么?
学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老师:理由呢?
学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老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句子话。(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
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么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么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老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话?(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能说一说这两个句子话有什 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学生:第一个句子话更合适。
老师:为什 么?
学生:因为第一个句子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老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
学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老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老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学生朗读)
老师:读得确实不错。
老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 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 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 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学生朗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老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一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学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 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老师:非常正确,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学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老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美?
学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老师:非常正确,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