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呼唤—— 学生:船长,您还有您的事业,您还有您的生活,况且您还有个家啊。您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盼着您能平安归来,您那贤惠的妻子早就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等着您共进晚餐,还有您那可爱的孩子一定天天念叨着找爸爸吧。难道您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吗?生命只有一次,诺曼底号的沉没并不是您的过错,您为了这次事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全场掌声。)老师:船长一定是听到了,可是他仍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在想——学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又何尝不想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我多么迫切地想见到他们。可是,我是一名船长呐!“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此时此刻我怎能离开伴随我一生的诺曼底呢?再见了朋友们,请代我对我的家人说一声——对不起。 (掌声,全场3000多名老师中,许多人泪流满面。) 老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又一次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因此,维克多雨果说—— (出 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教者借助讲述、音乐、画面、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海难现场,正目睹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一起缓缓沉入大海,内心
《船长》的两个教学实录片段及教学反思,http://www.jdxx5.com
老师:可是,人们并没有听到,他们在不停地呼唤——
学生:(抽泣着说)船长,要知道诺曼底号沉没可不是你的错呀,这也是玛丽号肇事造成的呀,您快回来啊。
老师:他是含着泪说这段话的!我想这声声呼唤,船长一定是听到了,可是他仍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他在想——
学生:朋友,我家中也有老母亲,也有妻子儿女,毕竟血浓于水,我又何尝不想家。可是船是我的另一个家,乘客是我另外的亲人,他们更重要啊。
老师:此时海水已经淹没了船长的双肩,人们悲痛欲绝地呼唤——
学生:船长,您还有您的事业,您还有您的生活,况且您还有个家啊。您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盼着您能平安归来,您那贤惠的妻子早就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等着您共进晚餐,还有您那可爱的孩子一定天天念叨着找爸爸吧。难道您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吗?生命只有一次,诺曼底号的沉没并不是您的过错,您为了这次事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全场掌声。)
老师:船长一定是听到了,可是他仍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在想——
学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又何尝不想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我多么迫切地想见到他们。可是,我是一名船长呐!“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此时此刻我怎能离开伴随我一生的诺曼底呢?再见了朋友们,请代我对我的家人说一声——对不起。
(掌声,全场3000多名老师中,许多人泪流满面。)
老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又一次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因此,维克多雨果说——
(出 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教者借助讲述、音乐、画面、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海难现场,正目睹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一起缓缓沉入大海,内心受到了冲击。“船长,您为什 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朋友,不是我不想家……”这种对白式练习设计,引领学生直指人物内心,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而让学生拿起笔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无疑给了学生更充裕的思考时间,更充分的体验过程。所以,交流时的感人场景乃是水到渠成。剑峰执教之后,这个环节倍受好评,我们也很是满意。我自己也曾多次在校内外用这个教案执教《船长》,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课,到了这一环节,几乎都是读者声泪俱下,听者泪光闪烁。我感到了成功后的满足。
但是去年,当看到六年级的几位老师继续“原封不动”地使用这个教案,看到一些学生刚刚还是情不自禁、泪眼朦胧,走出教室不久就嬉笑打闹,我开始思考:这个教学设计是不是已经完美得不需要修改了呢?我们的学生在经历这样的语文课堂之后,内心究竟划下多深的印痕?金沙先生的话更促我深思:“让学生流泪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是的,我们应该有效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但我们创设的情境是否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使得本应是自主多元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得单一而狭隘了呢?进而使得我们不去思考在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背景下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解读人物呢?是否因为我们更多的关注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对这个经典教材工具性
方面的挖掘与利用?
上一页 [1] [2]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语文学习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