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简单学习屋 --- 记住我们的网址-- http://www.jdxx5.com !
简单学习屋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三) -- 正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三)

[10-09 23:56:11]   来源:http://www.jdxx5.com  高一阅读   阅读:92517

概要:能力。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四)、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导学方法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 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自由讨论,指导点拨。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三),http://www.jdxx5.com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学案(三)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

  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导学方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 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

  1.关于秋的描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释题:“故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2.学生思考题:

  1)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明确: 牵牛花、槐花落蕊、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

  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3)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

  (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1] [2]  下一页


标签:高一阅读高一阅读训练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