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鼠场村在过去曾是一个“三不通”和“三靠村”,即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回销。荒坡石山沉睡千百年而未被开发利用,祖祖辈辈梦想富裕,却找不到一座通往现实的桥梁。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吃粮仅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村民主要以种田为生,一年收的粮食只够吃半年,还有的户只够吃三四个月。1978年11月,18岁的韦仪带着梦想参了军,在部队中,他养成了一种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当村支书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勇往直前,直到成功。 1982年11月,韦仪退伍回到村中的他仍积极要求上进,198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想象中,村里应该有所变化,可是呈现给他的却是山河依旧,唯一改变的是,三都经丰乐至都匀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了一些。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听到外面有人号啕大哭,跑出去一看,原来是村里的一位农户家中死了一头小猪,而这头小猪就是这位农户的全部希望。还有一次,他见到村民死了一只母鸡,大哭不止,因为全家都指望着这只母鸡下蛋换个油盐酱醋什么的。这两件事对他震动很大,在他心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愿望:带领村民走出贫穷,过好日子
扎实为民履职责,http://www.jdxx5.com扎实为民履职责
——记县人大代表、丰乐镇鼠场村党支部书记韦 仪
多年来,韦仪带领村民克服千难万阻,绿化荒山,山变绿了;建自来水,水畅通了;建设校园,校园靓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反季节蔬菜种植等项目,群众富了。如今的鼠场村正在大步的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他连续3届被选为县人大代表,连续6届被选为镇人大代表,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支书等众多殊荣。他当了3年村副主任,当了10年村支书,被村民称为“放心”好干部。
他就是丰乐镇鼠场村党支部书记韦仪。
从前的鼠场村是贫穷的,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鼠场村在过去曾是一个“三不通”和“三靠村”,即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回销。荒坡石山沉睡千百年而未被开发利用,祖祖辈辈梦想富裕,却找不到一座通往现实的桥梁。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吃粮仅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村民主要以种田为生,一年收的粮食只够吃半年,还有的户只够吃三四个月。
1978年11月,18岁的韦仪带着梦想参了军,在部队中,他养成了一种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当村支书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勇往直前,直到成功。
1982年11月,韦仪退伍回到村中的他仍积极要求上进,198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想象中,村里应该有所变化,可是呈现给他的却是山河依旧,唯一改变的是,三都经丰乐至都匀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了一些。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听到外面有人号啕大哭,跑出去一看,原来是村里的一位农户家中死了一头小猪,而这头小猪就是这位农户的全部希望。还有一次,他见到村民死了一只母鸡,大哭不止,因为全家都指望着这只母鸡下蛋换个油盐酱醋什么的。这两件事对他震动很大,在他心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愿望:带领村民走出贫穷,过好日子。
1992年,在村委换届时候,韦仪被推选为村委副主任候选人,听说丈夫要当村干部,妻子有些不愿意,劝他说:“村里那么穷,你怎么干呀,咱们一不缺吃,二不愁穿,你惹那麻烦干啥?”韦仪却说:“咱们虽然不缺吃、不愁穿,可村里大多数还缺吃少穿,正因为村里穷,我这个受党教育多年的人才要站出来啊。”见丈夫如此坚决,通情达理的妻子也没再说什么。就这样,韦仪被选为村委副主任。这一年,他32岁。
在当村副主任期间,他积极协助村支书和村主任分析全村贫穷的原因,探索村级经济发展路子,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谋发展。与村两委干部召集村班子和党员开会,商讨今后村里致富的出路,会开了一次又一次,出路想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从绿化荒山开始。可真要造林了,不少村民都不同意。有人说:“以前栽了多少回树,都要栽到锅台后了,可年年不见活,你让我们栽,你能保证都活吗?”有人直接说:“我就是不栽,看能把我怎么样?”
一心想带领村民致富的韦仪遭遇当头一棒,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告诉他不能退步,于是他和村领导又召开村干部会、党员会、组长会、村民大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植树的好处,讲造林的优点,最后村民终于同意上山。那年春天,他带领村民在巴艾一、二组大干近一个月,大大小小的会开30多个。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孩子,都参加了植树。坑挖了,树栽了,可还有人跟他叫号,有的人故意把牲畜赶到刚栽好树的山上,还放出话:“你栽树,我就祸害树。”为了保证树的成活率,他就建议村里建立护林小组进行维护,而且规定:凡是破坏树的人重罚。
鼠场村的荒山绿了,真的绿了。
1995年,在村党支部换届中,他被大家推上了支部书记的位置。上任之初,村里有吃水难,都是要到河里去挑。他意识到,只有解决好水的问题,才能发展好生产,稻田需要水,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水,养殖的牲畜也需要水。他提出要在与造林一样,修建自来水工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修时,村民有意见,说:“我明天不在这住了,我也不修了。”韦仪说:“水是大家都要用的,也是你要用的,只要你在这一天就得修一天”。
他一方面说服群众参加,一方面向上级联系,争取上级的支持。为了让全村人早日吃上自来水,韦仪跑镇里,到县里,找有关部门,说了多少好话,跑了多少趟腿,他记不清了。为了修自来水,每次到县城办事,他都挑最小的饭店进,吃最便宜的饭,常常是一碗粉、一碗面条或一碗酸汤饭。经过争取最后得到了水利局的大力资助,群众集资近2万元资金后开始进行建设。由于工程涉及到要过一些村民的稻田,有的村民就不愿意了。有的村民干脆就不让过,有的村民说要补偿费。韦仪说:“这是给咱自己引水,是造福子孙的事情,老少爷们,你们就理解理解吧。”想到韦支书这些年为了村里的事操心受累,村民们都理解了。困难很多,阻力很多,可是不服输的韦仪还是化解了一次次矛盾。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投工2000余个,分别有巴艾、鼠场两个自然寨修建成了2400米自来水管道,终于把清纯的山水引进了全村家家户户。
村里的学校是危房,后来村里翻修了一次,又重新盖了一所,在韦仪的心中,是多么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有建房指标,于是他东奔西走,通过本村在县里的一位干部,与有关教育部门联系,最终确定在他们村建。从1996年开始,经过六个月,投资14万元的教学楼终于盖了起来,看到孩子们有了好的学习环境,韦仪笑了。
怎么让村民快点致富,这是韦仪一直在琢磨的事,造林毕竟效益慢,不能光瞅着老百姓受穷。经过鼠场村“两委”班子细致的探讨研究,一致认为鼠场村地势平坦且海拔低,气候温和,四季雨水均匀,具有天然温室的效应,是发展种植反季节蔬菜最有利的条件,可以利用种水稻后的早春时期种植反季节蔬菜。说干就干,他率村“两委”班子带领村里的科技积极分子陈贞才等人搞起了20多亩的反季节蔬菜种植。种上的辣椒和番茄,由于精心管理,当年获得成功,创亩产值1000多元,比种植油菜或麦子多收入700余元。同时,在收完早菜后,又种上水稻,虽然延迟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当年每亩水稻产量还可收600斤,只减产了40%。种植水稻收入由原来的主要收入一下子转为次要收入,而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由原来的次要收入变成了主要收入,引起了群众关注的目光。1997年,20多位群众也跟着村干部们种了一季的反季节蔬菜,同样在收获完早菜后又种上水稻,收益一样的好。成功的事实成了有效的宣传力量,许多村民纷纷加入到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行列中来了。为加快反季节蔬菜的推广种植,掌握种植技术,他积极与县农办、县农业局等科技部门联系,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到鼠场村,对村组干部、科技积极分子、青年农民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大家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积极性高涨,20xx年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20多亩发展3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