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任何一位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许多考题是围绕这一基本观点来展开的。比如第一部分“时事政治填空”中的第10、第11题,第三部分、第六部分等都与此有关。 其次,写作能力。也许你不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但要成为一名记者编辑,文字和写作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考题中安排了不少这样的内容。比如第四部分“改病句”。一般来说,改病句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看句子的内容对不对,语法通不通,修辞好不好。以这三条去分析第一句句子:“我被二位编辑热情邀请前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这句话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说明作家孙犁同出版社的关系;已故之人如何“嘱我”? 数词“二”在有量词时应该用“两”不用“二”。 所以,这句话可这样改:“多年以前,我曾应天津那家出版社两位编辑之邀,前去谈书籍出版的事。当时作家韩映山健在,他曾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 再次,编辑水平。考题涉及编辑业务理论内容不多,第三部分简答题中有一道。更多的是考核编辑具体实务,第五、第六、第七部分都是。编辑水平不光是文字功夫,还需要概括和分析能力。比如第七部分拟标题,写提要,要求读懂全文的中心意思。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它应抓住新闻的本质,
简析《2017传媒招聘考题精选》,http://www.jdxx5.com
从总体上看,20xx年北京和上海各大传媒机构招聘考试题并不很专业化,也就是说,纯新闻理论试题量不多,相反,更注重基本功素质和知识面的测评,而这两点,恰是不少考生的“软肋”。题目的量很大,要在3小时内全部答完,对没有新闻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即便是文科研究生,确实也勉为其难。本文所做的分析,是给参加过考试或以后要参加考试的同学提供一种思路。
打好基本功考遍全天下
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记者、编辑,就要时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我国的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任何一位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许多考题是围绕这一基本观点来展开的。比如第一部分“时事政治填空”中的第10、第11题,第三部分、第六部分等都与此有关。
其次,写作能力。也许你不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但要成为一名记者编辑,文字和写作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考题中安排了不少这样的内容。比如第四部分“改病句”。一般来说,改病句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看句子的内容对不对,语法通不通,修辞好不好。以这三条去分析第一句句子:“我被二位编辑热情邀请前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这句话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说明作家孙犁同出版社的关系;已故之人如何“嘱我”? 数词“二”在有量词时应该用“两”不用“二”。
所以,这句话可这样改:“多年以前,我曾应天津那家出版社两位编辑之邀,前去谈书籍出版的事。当时作家韩映山健在,他曾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
再次,编辑水平。考题涉及编辑业务理论内容不多,第三部分简答题中有一道。更多的是考核编辑具体实务,第五、第六、第七部分都是。编辑水平不光是文字功夫,还需要概括和分析能力。比如第七部分拟标题,写提要,要求读懂全文的中心意思。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它应抓住新闻的本质,把最具实质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很清楚,第七部分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落是全文倒数第二段。标题就可这样从中抽出几句话来写:多位科学家、环保工作者呼
吁:治理京津地区沙尘暴源,须先治理众多干涸湖泊。
配短评也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文体。第七部分要求为一则消息配评论,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抓住这篇报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不同态度来发表议论。如果能结合第15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说明对艾滋病首先应立足于预防,而在中国现今的社会生活中,预防工作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如能写出这样
的意思,基本就合格了。
拓宽知识面无往而不胜
新闻界老同志都知道,江泽民曾明确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五个根底指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纪律、群众观点、知识和新闻业务等根底。
对于尚未进入新闻队伍的大学生来说,达到以上要求有难度,也无从考核。作为招聘时的书面考核,题目恐怕只能集中在业务和知识等方面,所以,新闻类文科的考题中知识题量比较大就不足为奇了。
据出题人员说,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知识根底。所谓超出常人,是指除了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时甚至要达到专业或半专业的水平。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首先是广博。因为他们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诸多方面,业内有所谓“万金油”的说法,就是指记者、编辑要当“杂家”,要知识广博。
从考题来看,知识题总数占三分之一。分为国际、国内时事、重大事件、人物评价等。回答这类题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可循,关键是平时多看书,多读报,注意电视、电台播报的新闻。不过,有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学子们参考,就是注意事件的“第一次”或者“最大”。
比如,在考题中,共列出24道填空题,其中有6道题是讲到“第一次”或“最大”的。像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APEC会议、第一个实施安乐死法案的国家荷兰、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最大的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等等。
还有一个经验就是设法记住某些重要的人物,因为这些人往往代表了他们所参与活动的领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精选》所列人物达30多个,基本都属此类。如果你基本上能说出这些人物及其主要成就或代表作品的话,你广博的知识面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江山)
来源:新闻晨报
标签:面试问题,英语面试问题及答案大全,面试问题及解答,求职材料 - 面试问题